万万没想到
作者|subond
日期|2017年07月09日
这是一篇读书笔记,书目是万维钢的《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文章的内容主要包括书中一些知识点(当然,不可能包括所有的知识点,我只是选取了个人比较感性的地方)和个人阅读收获。
正如书名,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就是 科学地认识这个有趣的世界。
别想说服我
蒙洛迪诺说,人做判断的时候有两种机制:一种是“科学家机制”,先有证据再下结论;一种是“律师机制”,先有结论,再去证据。每个人都爱看能印证自己已有观念的东西。我们不但不爱看,而且还会直接忽略,那些不符合我们已有观念的东西。
这个毛病叫做“确认偏误”。如果你已经开始相信一个东西了,那么你就会主动寻找能够增强这种相信的信息,乃至不顾事实。
【在面试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个律师机制。那就是给面试官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是那种想把你留下来的第一印象。然后面试过程中,面试官就会努力寻找支持“把你留下来”的各种证据,就是那些你更适合这个岗位的特质。】
科学的励志和励志的科学
真正能够左右成绩的品质只有一个:自控。自控需要意志力,一般人认为意志力是一种美德,应该通过教育的方式提升思想的境界来培养。然而实验表明,意志力其实是一种生理机制。【就像人饿了,需要吃饭进行补充一样。当一个人的意志力薄弱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某个机制进行补充。】
一个有意思的发现是:做选择会消耗意志力。那么,怎样提高意志力呢?真正有效的方法就是“常立志”。意志力是一种通用资源,这意味着你可以通过做一些日常小事来提高意志力,然后把它用在其他事情上。书中给出了一个有效的练习办法是 做自己不习惯的事情。
匹夫怎样逆袭
格拉德威尔说,想要逆袭成功,关键在于两点:
第一,你要知道你的不利条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你的有利条件;而巨人的所谓有利条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他的不利条件。 第二,你绝对不能按照对手的打法去跟他玩,你有时候得使用非常规手段。
格拉德威尔说,一般有创造性的人物,都要有点特立独行的气质:你要敢做一些社会上通常认为不应该做的事。你不是去适应这个社会,而是让这个社会来适应你。
尼采说,“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强大”。
笔记本就是力量
哪怕有一天维基百科、百度知道再加上人工智能可以向我们提供所有问题的答案,他们仍然不能取代人脑中真正的知识。这是因为 真正的知识是分层的。记笔记的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改变自己看事物的眼光。
笔记系统的一个附带好处是它可以帮我们把新知识跟自己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我们要做就是“吃进”很多信息,然后生产笔记本。
创新是落后者的特权:三个竞争者的故事
创新不是图存,而是引领风气之先。这样的创新最大的特点,不是“开放的头脑”之类的优秀品质,而是风险。
朱兰的80/20法则,即质量损失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所有环节之中,实际上,绝大多数质量损失都是由少数几个最常见的错误造成的。因此,质量控制的方法在于将所有导致质量损失的问题排序,造成最多问题的错误排在最前面,然后你就会发现只要你改正其中20%的错误,就能解决80%的质量问题。
后来者创新,后来者引领新潮流,是竞争中的一般规律。
过度自信是创业者的通行证
创业者最重要的一个素质,恰恰是明知道很可能失败却还要干。这帮人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他们善于计算概率,而是因为他们过度自信。
资本有了20%的利润边活跃起来,有了50%的利润就会铤而走险,有了100%的利润就敢践踏一切法律,有了300%的利润就敢冒绞首的危险。——托·约·登宁《工联合罢工》
人们很乐意花一两元钱买明知道中奖概率很低、预期收入为负数的彩票,但是赌注一旦增大,哪怕预期收入是正的,也只有亡命徒或者资本家才愿意玩。【没有高风险,就没有高收入。】
中国人在内的亚裔,跟西方人相比是更不爱冒险的。但是,根据2011年发表在《自然》上的一篇论文,答案确实 冒险更好。
生活中有自信和不自信的人,还有一种过渡自信的人,他们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尝试去干一些比他们水平高的人都不敢干的事情,而这种人却往往能够侥幸成功。
过度自信者的竞争策略就是有枣没枣先打一杆子再说。如果恰好没有人跟你争,你不就白白赢了一回吗,就算有人争,也许他们还不如你呢。【这个模型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美女最后落在了各个方面条件非常一般的男生手里。】
这个世界属于冒险的人,它运行规律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运气,本来就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夺魁者的本色
如果没有竞争,哪怕像高空跳伞一样惊险的事,做过三次以后你就会慢慢获得平常心;如果有竞争,哪怕是舞蹈比赛,不管比过多少次你还是会感到同样的压力。
睾酮激素和雌性激素影响胎儿的大脑,也影响手指的发育。睾酮水平相对雌性激素水平越高,人的无名指相对于食指就越长。
决定一个人喜不喜欢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睾酮水平。而决定一个人面对竞争压力时的状态,是COMT基因(这个基因是一种酶的编码。有两个变异类型:一种产生快酶,能够快速清除多巴胺,另一种则产生慢酶)。快酶能够更快的清除多巴胺,那么你面临压力的时候就容易保持一颗平常心。而如果是慢酶,那么面对压力的时候多巴胺就容易过多,导致自己惊慌失措。
强弱关系
文|subond
读书笔记之《穷人和富人的人脉结构》
文中万维钢老师引用了著名社会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马克·格兰诺维特的研究,格兰诺维特发现,真正有用的关系不是亲朋好友这种经常见面的“强联系”,而是“弱联系”。而格兰诺维特给出的解释就是,整天跟你混在一起的这帮人,很可能干的事情跟你差不多,想法也必然接近;只有“弱联系”才有可能告诉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
"弱联系"的真正意义在于把不同的社交圈子连接起来,从圈外给你提供有用信息。因此,一个人在社会上获得机会的多少,与他的社交网络结构有很大的关系。人脉的关键不在于你融入了哪个圈子,而在于你能接触多少圈外的人。
“弱联系”理论的本质不是”人脉“,而是信息的传递。
摆脱童稚状态
最简单的规律叫做“相关性”。但是,有相关性未必有因果关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
相关性思维和因果性思维只是思维方式转变,科学研究的真正关键在于发现机制。探索未知最基本的科学方法是证据,然后谋求建立因果关系,然后是提出机制。
最后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