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大败局I》

作者|subond

日期|2017年03月17日

关键词:

《大败局I》是吴晓波研习关于中国企业失败案例的著作,其中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败局所蕴含的“失败基因”。对于未来的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及借鉴意义,就个体而言,亦有所收获。

中国企业的“失败基因”

文章之初,吴晓波首先论述了中国企业的“失败基因”——中国许多企业家所共同的“失败基因”。1)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2)普遍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3)普遍缺乏系统的职业精神。90年代末期,那时候的创业者(或者说企业家)都是曾经经历过艰苦岁月的人,他们的生活都十分俭朴,为人真诚坦率,做事认真投入;然而,对于市场行为和民众智商,他们却极度蔑视,对于市场规则,十分漠然,对竞争对手,冷酷无情。一种根深蒂固的“成王败寇”的考量标准助长了他们的功利意识,也成为了企业家真正走向成熟的羁绊。同时,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以"不按牌理出牌"为榜样,岂不知 如果人人都不按牌理出牌,那么还要牌理干什么?一个老是不按牌理出牌的人,还有谁愿意跟他玩牌?

一个不按牌理出牌的人,他所获取的超额利润,其实是以伤害大多数按牌理出牌的人的利益为前提的,是通过以破坏市场秩序为策略而乱中取胜。

此外,中国的创业者如何才能具备职业精神,成为真正的企业家?书中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中国企业家要真正的成为这个社会和时代的主流力量,那么首先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一项比技术升级、管理创新乃至种种超前的经营理念更为关键的工作,是塑造中国企业家的职业精神和重建中国企业的道德精神。 任何一个企业走向失败,或许有着各自的缘由,但是一个几乎共同的现象是:它们都是一个道德秩序混乱年代的受害者,同时,它们又曾是这个混乱的制造者。

给悲剧一点掌声

斯蒂芬·茨威格曾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写道:“一个人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生活的使命。”

从这个意义上,那些成功或失败的中国企业家都是幸运的,因为在应当由他们承担责任的这个年代,他们发动了一场最具激荡力的企业革命,他们的使命与命运,决定了一个民族的进步,他们的悲剧也成为了一个国家进步史的一部分。无论怎么,我们都应该怀着一种尊重而虔诚的心情来面对每一位在风雨中前行或跌倒的中国企业家,他们值得我们为此鼓掌。

那些故事里的事儿

在《大败局I》中,先后讲述了秦池、巨人、爱多、玫瑰园、飞龙、瀛海威、三株、太阳神、南德以及亚细亚10个经典的企业失败案例,均发生在20实际9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还处在一个物资比较匮乏,观念思想相对落后的年代,但凡有些实业,或者“新点子”的人都能通过勤奋实干,获得企业的原始积累,实现从“零”到“一”。此后,通过一些出奇的广告创意和规模,实现企业的疯狂增长。在许多的案例中,我们的看到广告营销效应,秦池的标王,巨人洗脑式的“脑白金”等,在企业之初帮助企业实现巨大利益。然而,就像人性贪婪一样,企业品牌也不断地发展壮大,“肆无忌惮”地成长着。可是,企业却因是实业型企业,无论在专业化还是多元化的道路上,一旦后方的企业实体(包括企业管理制度,生产运营,产品设计等等)跟不上企业品牌的快速发展,那么,所建立的企业就像是一堆傻子砌程的高楼大厦,看似雄伟壮观,实际却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

在读整个大败局的过程的中,我们的可以得到以下几点成长:

1)创业者与企业家

创业者是打江山,而企业家是守江山。对于一家新兴企业来说,在市场开拓阶段,其可以通过新颖的点子和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辅以广告的营销,是相对比较容易建立企业的原始积累。一旦过了这个阶段,接下来企业所要完成的,就是由创业到守业的转变,这也是检验一个创业者能否实现向企业家的转变。

对于企业家而言,他所将要建立的企业大致是要具备以下几点:1)清晰的企业产权归属;2)不断研发新产品的科研技术创新能力,视为企业的根本大法;3)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后劲保障;3)正确有效的财务系统;4)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2)现代企业管理

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是企业健康成长的关键。但是,对于企业转型而言,迂腐的企业制度、管理体系又会造成企业转型的障碍。走出转型期的唯一出路就是一往无前的发展,在前行中重建秩序和重构格局。孙子兵法言,“穷则变,变则通”,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3)政商关系与企业产权

由于某些历史原因,中国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产权不清晰问题,既有国有资产部分,也有民间资产部分。当企业发展良好时,往往可以给企业带来积极的力量,当企业发展受阻或者崩盘时,产权不清晰也多是企业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中国有太多这样的企业案例。

最后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