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写作那点事儿
作者|subond
日期|2017年02月21日
这是一篇关于读书写作的读书笔记,内容源自李笑来老师知乎Live的《我的读书经验》。
关于读书路径
知识就是力量,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很多,读书无疑是有效的方式之一。那么,有哪些较好的读书路径值得我们参考呢?笑来老师给出了以下几个方法:
1) 泛读,即广泛地阅读。尤其是开始的时候,应尽得杂一点,漫无目的地读,慢慢地就会发现读书的乐趣,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点,而后就可以着点而入,深入阅读。这是一个广散网,寻找点的过程。
2) 学会挑书,形成自己的书单。总的来说,挑书应该有这样一个原则:能够帮助我们认清现实并思考未来,且具有 繁殖能力 的书。能够帮组我们认清现实并有所思考的书多为非虚构类的书,这一类书可以往往能够就某一问题,或某一现象,甚至某个学科做较为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是我们了解当下现实的基础,而书中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可以启发我们对未来的思考。具有繁殖能力的知识,往往是那些能够激发我们阅读欲望,探索问题解决之道;亦或与我们原有的知识形成冲突,或者形成补充的知识,这是一个不断发现其他点,形成星星之火的过程。
3) 建立检索书库,方便日后查询。选择一款自己喜欢的笔记软件,不断地做好自己的阅读笔记。将阅读过程中发现的亮点和思考,以及相关的书目形成记录。如何做好阅读笔记,可以参考万维刚老师的什么是好的读书笔记。这是一个将点连接成线,进而形成一个面的过程。
4) 杂读,尽量涉及更多的领域和学科。想要获得一些意外的收获,杂读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用自己原有的专业知识及系统去接触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和学科,往往可以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这是一个发现其他面的过程,并产生面与面交集的过程。
读书的目的
读书,为了改变生活。宋真宗赵恒在《励学篇》言道: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虽说有些功利化,但读书就是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这种改变往往并不是直接地改变我们一些什么,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书,带给我们新的知识,新的思维,甚至新的思考方式;带给我们不曾认识或者不能正确认识的专业及领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及工作,慢慢地某些东西就刻在了我们的骨子里,让我们终生受用。
升级阅读方法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认识了读书路径,知道了读书的目的。那么,什么的阅读方法才算有效的阅读呢?关于这一点,以下原则值得参考:
1) 只字不差,反复阅读。限于我们每个人不同的专业背景及知识阅历,也限于我们现有的水平,我们不太可能,甚至不可能了解所有的行业和学科,所以 一本书,只要必要,即便是读不懂,也要读完。说不定哪一天,书中某个点就激发我们新的思考。
2) 翻看书评,以书会友。莎士比亚曾言: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阅读他人关于一本书的思考,我们看到另一个角度的阐释。这份阐释也许跟我们自己的理解有所冲突,也许互为补充,也许高于我们的见识,也许低于我们的见识,这不正是读书的意义嘛。
3) 持续写作,有效输出。写作,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工具。教,是最有效的学习。当我们能够产生输出的时候,才算是内化到我们自己系统的东西。最初写作的时候,可能写得并不好,也没有那么完善,但是一定要保证它是完整的。之后,再通过不断地完善和补充,形成好的作品。另外,当我们写作的时候,才可以像作者一样阅读,明确自己的写作意图,梳理其中的逻辑关系,补充论据的支撑点。最后,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写作,目的只有一个——讲清楚一件事。
关于现代阅读的
如何对待碎片化阅读?
信息社会的发展,不断涌现的智能终端,几乎可以让我们随时随地地阅读;刷微博,刷微信,几乎也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闲暇时间,这样碎片化的信息对我们有多大意义呢?其实,意义不大。建议就是:形成固定的阅读时间。在固定的时间里阅读,与书对话,充分享受思想的碰撞,知识的更新。
读书带来的价值有多少?
一个人的价值又有多大?李笑来给出这样一个公式:一个人的价值=有效集中注意力解决问题的时间×待解决问题被世界所需要的程度
。其实,一本书的目的无非也是阐述一件事情而已。因此,我们可以大致用这样的一个公式来判断一本的价值:一本书的价值=有效解决问题的时间×对于待解决问题书中知识的重要程度
。有效解决问题的时间可以理解成我们从书中获取有效知识或者方法,并进行有效应用的时间,所以查看阅读一些知识干货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作为牺牲,我们也错失了从整体把握书的结构,系统,逻辑关系等等。书中知识的重要程度是指该类知识对于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程度。有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那就是:对于某一特定的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尽相同,所涉及的知识也不尽相同,那么找出其中至关重要的点,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这些至关重要的点正是知识的重要程度。一旦找到那个至关重要的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那么,从工作实践的角度来讲,这种方法类似于采铜在《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所讲的任务分解:让你的工作更高效。
读书一定需要安静的地方吗?
不是。阅读需要被锻炼的一个重要能力恰恰是:不被打扰的能力。当处在嘈杂的环境时我们依然可以不被打扰的阅读,这样你就可以发现在火车上,在飞机上,在一切纷杂的地方依然可以保持自己的阅读。
纸质书还是电子书?依据个人喜好,自行选择。
一点个人的分享
关于读书路径。可以适当地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我第一次听到吴晓波的名字应该是在罗辑思维公众号,而恰巧自己对经济学也颇有兴趣。于是,利用寒假和开学的一段时间读完了吴晓波老师的《激荡三十年》,《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和《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其中的收获也很多,但是限于自己那个时候并没有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没能及时梳理读书笔记,甚是遗憾,后续会整理出来。在我为数不多的阅读经历里,这算是一个有针对性的阅读体验,虽然跟自己本身的专业并不相关,但是读后的收获对一个人的帮助很大。去尝试那些跟自己不相关的领域,仅凭兴趣去阅读,就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当你又一次类似的阅读体验时,你就会爱上它。真的。
其次,适时地给自己一些随机性阅读。2016年6月份,新世相(微信公众号:thefair2)发起了一场“新世相·图书馆”活动,其目的就是重拾阅读的乐趣。其活动规则是:一个月四本书,随机发送,读完并退回,退还押金。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两本书是《股票大作手回忆录》和《黑客与画家》,让我深刻认识到原来钱还可以这么玩,黑客的精神一直都在。这次的随机阅读之旅也带来了意外的收获,有幸认识了一位优秀的博客作者池建强老师,并拜读了其所作的《MacTalk·人生元编程》和《MacTalk·跨越边界》,感受到技术与人文的魅力,也更加坚定了写作记录的想法。
关于持续写作。从我最近的实践来看,写作确实可以很好地梳理文章的脉络,整理自己的思考。不过,初步写作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1) 用简洁的语言将一件事情说清楚并不是那么容易,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更不容易;2) 逻辑思维不够清晰。针对以上两点,我采取的策略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多注意作者的语言组织及表述技巧,经常反复阅读自己的读书笔记,不断打磨。每一次读,你都会有不一样的发现。算是”复盘”自己的思路。
这一点的个人分享,从读书路径的角度来说,也只能说是入门而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呀。
最后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