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写和思考

书写为了更好的思考

作者|刘未鹏

日期|2016年12月21日

我经常在走路和睡前总结所学过的内容,思考遗留的问题,一段时间的阅读和思考之后,一个总体的知识框架就会逐渐浮现在脑海中。然后,我会将它书写下来,然而,我往往非常惊讶地发现,当我书写的时候,新的内容仍然源源不断地冒出来,就像我的键盘自己也会思考一样

大半年前的时候,我曾在一篇文章《跟波利亚学解题》中写到将来问题求解的思维过程记录下来的好处,现在再次回忆起来,当时列出的几点其实不仅对于问题求解是大有好处,对于平时的思考也是同样的道理。

书写的好处有一下几点:

  • 书写是对思维的备忘:人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就像是在黑暗中打着电筒往前走(事实上,我们的工作记忆资源是有限的,有研究证明我们只能在工作记忆里面持有7+2个项目;此外认知负荷也是有极限的),每一步推导都将我们往前挪一小步,然而电筒的光亮能照到的范围是有限的。我们走了几步发现后面又黑了,想到后面就忘了前面的;想到某个分支上去就忘了另外一个分支,我们常常想着想着就想岔了,想岔了也就罢了,只是问题一旦想岔了太远,就很难回到当初岔开的地方。有时候,我们是如此努力地试图一下就走出很远,同时又老是怕忘记目前已经取得的进展和重要结论,结果意识到微光就在一个很小的范围打转,是种无法往前走出很远。而将思维过程记录下来,则给了我们完全回溯自己思维轨迹的可能。举个具体的例子,平时面对一个问题我们常常首先会想出几个主要的、关键的思考方向,但是这个时候如果没有笔记,就只能一个一个展开思考,结果展开思考一个,却忘了第二点是什么。如果记笔记的话,我们就会先一二三地罗列思考的关键方向,然后逐一展开。思考任何一个分支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但一时间没有剩余的思维去细想的话,就先用关键字记在一旁,回头再仔细思考。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记笔记起到了备忘的作用。

  • 书写是对思维的缓存:正因为我们的工作记忆有限,所以我们在头脑中思考问题的时候就往往只能将几个最重要的核心概念保持在工作记忆中,导致想来想去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打转,思维总是走不太远。这个方面我就有强烈的感觉,平时在走路的时候虽然也思考问题,但总是觉得思维的广度很有限。我们不妨设想数学家如果没有纸和笔的话,数学的发展会遭受多大的阻碍,也许爱因斯坦能够在大脑中构思一个证明的最关键的环节,但是你是否能够设想不用纸笔来“缓存”思维的中间步骤,而完全在大脑中证明费马大定理呢?有时候,我甚至觉着能够用纸笔缓存思考的中间结果证实人类的理性之光能够走得如此之远的最重要的条件。上一篇文章其实我原本的简记只有一半,另一半(更重要的部分)却是在写文章的时候自己冒出来的。

  • 书写是对自己的对话:在书序的时候,你不断地观察自笔端流出的信息,一行文字被你写下来之后,你就不用再将其费力地保存在大脑的临时记忆中,因为这行黑底白字会不断主动地通过视觉刺激来提醒你它的存在,于是你就可以将空出来的思维精力用于反思自己的观点。不信你可以自己观察一下,如果不用纸笔,禁用大脑,是否很难再思考一个问题的同时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反思呢?

  • 书写是与别人对话的交流:每个人的思维都有一些盲点,盲点之所以为盲点就是自己很难觉察得到,虽然我用了很长的时间来训练思维的可观和清晰,但总是不断发现自己的思维仍然还是时不时地,不自觉地陷入某个盲区,当我对人类思维的特点了解的越多,我就越是从心底里谦卑地认识到与人讨论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每个人的盲点不一样。你的盲点可以在别人那里得得补充,别人的盲点也可以被你纠正。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的含义便在于此。写下来,与别人交流,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此。除了盲点之外,我们对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的缺口一般是很难觉知的,如果自己的思考因为对某个重要知识的物质,犯了严重的错误,一般自己是难以反省出来的——如果你不知道一个东西,很大的可能性是你也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它。而把自己的思考写出来让别人发现漏洞,则是对自己知识体系的善莫大焉。

  • 有时候,语言自己也会思考:在没有付诸笔端的时候,思想在脑海中的存在形式往往较为模糊,抽象,有时甚至图像的形式,然而,如果需要写出来,甚至写出来给别人看和别人交流的话,就必须使用文字符号,文字符号其实有自己的一套系统,计算语言学上成为语义网络,同一个概念,在大脑的模糊的感觉,和明确地表达成某个特定的词语,是不一样的。你会因为用了某个特定的词语从而想到另一个词语,你写着写着就会发现一些词语就像本身有灵性一样,将其他的词语都开出来了。有时候,这种效应会导致书写变成一场文字游戏,但好的一面是有些时候也是有益于拓宽或启发思维的。

在开始书写你的想法之前,我知道很多人不书写的原因是因为觉着没有什么可写的,其实这是个怪圈,你越是不开始书写,总是拿有限的思维缓存区默想一个问题,就越是没有内容可写,如果你逼着自己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书写下来,看着自己写的内容,试着进一步拓展他们,就有可能在理性的道路上走得很远,很远

原文地址:书写为了更好的思考

为什么你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写博客

文|刘未鹏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写一个博客有很多好处,却没有如何明显的坏处

让我说得更明确一点:用博客的形式记录下来你有价值的思考,会带来很多好处,却没有任何明显的坏处。Note:碎碎念不算思考,心情琐记不算思考,唠唠叨叨不算思考,没话找话也不算思考,请以此类推。

下面是我个人认为写一个长期的价值博客的最大的几点好处:

1)能够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自己既写博客,也读别人的博客,在这个时代,对于生活中的绝大数人来说,拓宽朋友圈子的途径几乎只有一个——通过网络。而如何在网络中寻找到气味相投的朋友,如何判断别人和自己是否有共同语言?显然,通过天天在SNS上碎碎念的那些日记是难以做到的。我佩服的一些朋友几乎全都是长期用博客记录想法的人,因此,和他们即便不打照面,也是心照不宣。即便素未谋面,也能坐下来就聊得热火朝天。

为什么博客在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方面的潜力要远胜于原始的交谈方式?很简单,第一,博客无地域限制,整个互联网上从A到B只有一个点击的距离,而传统的建立朋友圈子的方法则受到地域的限制。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如果按照以前结交朋友的方式,需要互相了解,交流观点,然后才逐渐熟悉起来,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更糟糕的是,当你遇到另一个陌生人,又要把整个过程重复一次,表达你已经对老友表达过的那番想法。可博客却做到了“一次表达,无数次阅读”,当我们看到一个写了好几年的博客,看完了之后我仿佛和这个人交谈了很久,用程序员们喜欢听的话来说就是,“博客极大增强了话语的复用性”

我曾在CSDN上写了近六年的博客,在一年半前建立了一个Google Groups(TopLanguage),由于我的博客的长期阅读者都是互相有共同语言的,因此这个Group一开始就热火朝天,而高质量的技术讨论则进一步吸引了更多牛人的参与,雪球滚起来之后,就很难停下来了,将近一年半下来,从这个Group的讨论中我获益良多[1]。而对于非程序员朋友,科学松鼠会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我在《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里面详细总结了书写的好处,这里就不拷贝粘贴了。有些想法如果不写下来,也就忘掉了,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数学牛人们的轶事》(荣誉属于ukim)里面讲了希尔伯特的一个故事:一次在Hilbert的讨论班上,一个年轻人报告,其中用了一个很漂亮的定理,Hilbert说”这真是一个妙不可言的定理呀,是谁发现的?”那个年轻人茫然地站了很久,对Hilbert说:“是你......”。

3)“教”是最好的“学”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讲清楚,十有八九你还没有完全理解。绝大数人应该对知道在程序员行业面试官经常要求你讲解一个东西给他听,他会说他不懂这个东西(如果他真的不懂的话效果其实是最好的),而你的任务是说到让他理解为止。

为了让一个不明白的人做到明白,你必须知道从明白到不明白他究竟需要掌握哪些概念,这就迫使我们队我们大脑中整个的知识体系来寻根究底,把藏在水面之下的那些东统统挖出来,把大脑中的那些我们知道,但不知道自己知道 的潜在概念或假设都挖出来,把它们从 内隐记忆 拉扯到 外显记忆 中。因为只有完全知道,并知道自己知道一切来龙去脉的人,才能真正把一件事情讲得通通透透。

但是,你可能会怀疑,那除了能够讲清楚之外,弄清自己到底知道哪些东西还有其他好处吗?如果没有其他好处,那我又何必费这个劲呢?我又不当老师。

TopLanguage上一位朋友sagasw曾经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据说在某个著名软件公司里,开发组的桌上会放着一只小熊,大家互相问问题之前,先对着小熊把问题说一遍,看能不能把问题描述的清晰,基本上说的比较有条理以后,答案也就随之而来了。当然,你不一定要对小熊说,你可以在大脑中虚构一个听众,一个不懂行的听众,然后你说给他听。这是可行的,我经常在路上用。不过如果你能坐下来,我建议你还是说给实际的听众听——即写下你的思考,因为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

我们的绝大数知识在绝大数时候都隐藏在潜意思中,其实我们意识的窗口很小,我们的工作记忆只能容纳聊聊数个条目(记得那个“看你能够记住屏幕上同时闪现的多少个数字”的Flash小游戏吗?),我们平时所作的推理过程很大部分都是自动的,发生在潜意识中,而我们只能感知到一些中间结论。不信你回忆一下你在和别人讨论问题的时候有多少次觉得“反正就是这样,我感觉得到它是对的,但是你问我,我也说不清楚怎么回事”,对此你不觉得很奇怪吗?如果你都不能从逻辑上支持你的结论,你怎么就能确信它是对的?仅仅因为你的直觉强烈地告诉你它是对的?那如果旁边有另外一个人,他和你持相反的观念,而他的直觉也强烈地告诉他是对的。这时候你又怎么想?“他的直觉错了,我的直觉是对的?”难道你这么自信你的直觉是世界上最可靠的?

我自己则是非常 珍惜类似的机会,即当“我强烈地觉得它是对的,但我却说不出所以然来”,这时候 往往是到大脑中翻箱倒柜的时候,弄清来龙去脉的时候,深入反思的时候,纠正一直以来错误的潜在前提假设的时候。另一方面,“我强烈地觉得这个说法有问题,但我却说不清它为什么有问题,到底哪里有问题”,这也是一个极有意义的瞬间,它几乎总是意味着你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有潜在的偏差,肯定是在你自己都没有觉知到的地方引入了一个潜在的假设、偷换了一个重要的概念,等等。而这种时候就是深入反思的时候,当你终于潜到问题的底层,触摸到问题的实质,把水面之下的冰山整体看清了的时候你会有一种通体舒泰的感觉。

为什么说以上这些?因为刚才说的是你必须等待这样的反思机会,但 如果你选择经常总结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说出来给你的读者听,你就会发现你自己创造了这样的机会。如果我们平时不反思,我们觉得很多事情都是当然的,但结果如果要你一开口说给别人听,常常会发现事情就变得不那么明显了,你说着说着,就开始莫名其妙地发现自己需要用到“反正”这个词了。

于是,反思的机会就来了。

一旦你把自己潜意识里面的东西从幕后拉出来,你就有了面对并反思它们的可能,而不是任它们在幕后阴险地左右你的思维。很多时候我们的思路出了问题并不是我们不会反思,而是不知道自己的思维中有那些隐含的假设(assumptions),如果你只感觉到答案,却 不知道你大脑得到这个答案之前做了哪些推理,你又怎么知道哪一环可能出了问题呢?另一方面,一旦你弄清了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离意识到问题就不远了,很简单的道理——如果别人和你争辩的时候总是只摆立场,你就很难和他争辩,但如果他把自己的推理过程原原本本暴露给你,批判起来总是容易得多。(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有很多人总是把逻辑藏在背后,不敢暴露出来)。

绝大多数时候其实我们都会 不假思索地得出一些结论,就像上了发条的自动机,但其实我们并不知道这些结论到底怎么来的,在思维的背后到底发生了哪些事情,故而当我们发现我们的结论错了的时候,一头雾水,没法着手寻找到底哪里错了。如果你注意一下很多人的发言(论坛、博客等等),如果你把他们的发言分为“前提”、“假设”、“逻辑”、“结论”四个部分,你会发现一大堆人只会不停地下结论,摆立场,却不见到这些结论或立场的前提、假设和个中逻辑,倒也不是他们不愿意写出逻辑,而是因为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们的推理过程很大一部分发生在意识的水面之下,只有当有了重要结论的时候这条逻辑链才会浮出来冒一个泡,让我们的意识捕捉到。更何况绝大数时候我们用的其实并不是完整严密的逻辑思维,而是思维捷径。

去教一个完全不懂的人,则是一个最最强大和彻底的反思途径——因为他没有任何预备知识,所以要让他弄懂你所知道的,你就必须彻底反思你的知识体系,弄清这座大厦的根基在什么地方,弄清了它的骨架在什么地方,一砖一瓦到底是怎么垒起来的,你不能自己站在11层,然后假设你的读者站在第10层,指望着只要告诉他第11层有那些内容就让他明白。你的读者站在第1层,你必须知道你脚下踩着的另外10层到底是怎么构造的。这就迫使你对你所掌握、或之前认为正确的那些东西作彻彻底底的、深刻的反思,你的受众越是不懂,你需要反思就越深刻

4)讨论是绝佳的反思。另一方面,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有机会说给完全不懂的人听,更大的可能性是说给同领域有一定基础的人听,这个时候并不代表就不能促使反思了,实际上,你会发现,如果你公开你的想法,几乎总能看到与你持不同意见的人,然后你通过 比较你和他的观念之间的差别,会发现你们在一开始的思路上就存在差异,差异从哪里来的?在进一步的讨论中你们就会迫使对方拿出更深层次的理由,这同样也是一种非常有效促使自己反思的方法,在讨论的过程中双方的理由自然会变得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接近问题的本质,一些平时难以注意到深层面的差异性就会逐渐浮现出来,你也就多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去审视自己的思维中到底存放了哪些错误的信息

5)激励你去持续学习和思考。如果你没有持续学习和思考的习惯,你的博客很快就会没有内容可写,就只能整点碎碎念或者转载,然后你就会失去读者,然后你就会关掉博客,然后一旦关掉博客之后你也就死了写博客的心,然后就少了一条激励你去思考和总结的途径,然后你变得更不高兴总结和思考,然后...

为了打破这个死循环,不要永久停止更新你的博客,就算你两个月,三个月都不写,只要你每篇都是自己思考的产物,写有价值的东西,在互联网上,金子的确总是会发光的,因为有无数的信息聚合平台在期待这些有价值的内容,有搜索引擎为你的内容提供海量的潜在读者,有海量的人肉在手动挖掘和转载那些有价值的东西。我们所能做的最差的一个决策莫过于停止做一件没有任何坏处,却有一大堆好处的事情

6)学会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事情。很多人在生活中容易觉得迷失,不知道想要做什么,是因为没有一件能够持续地做的事情,用俗话来说就是没有主心骨。用积极心理学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一件能够创造 流体验 的事情,而书写自己的思想是一件容易产生流体验的事情,在书写的时候,特别是理性地书写的时候,大脑逐渐进入推理分析模块,一切不愉快的情绪,烦躁感都会逐渐消隐下去。不过前提是你得开始,并且坚持过一开始的困难期,以后的一切便成了习惯成自然。

7)一个长期的价值博客是一份很好的简历。这里的“简历”并非狭义上的求职简历,毕竟现在还没有到 价值博客的时代,很多人写博客都是到处转载或者干脆碎碎念,正因为面试官未必拿个人博客当成了解一个人的更可靠窗口。这里的“简历”是指一个让别人了解自己的窗口,虽然我们未必做得到想罗永浩、Keso这样的博客,个人的影响力已经足以支撑出一份事业(牛博和5gme),但 至少你会因此结识更多的人,你的博客价值越高,你结识的人就越牛,跟牛人交流又会让你的眼界得到极大地开阔,打开一扇又一扇你原本不知道的门,于是你就变得更牛...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怎样做到长期写一个价值博客

注意到我并没有说“怎么做到长期 坚持 写一个价值博客”,因为当思考和总结成了习惯之后,诉诸文字以及借助书写来进一步思考就变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变成了一件“因为你在思考和总结从而必须书写下来”的事情,博客就成了副产品。

一开始的时候你是因为要写博客而去使劲地思考和总结,指望给出令人眼睛一亮的东西,到了回来,就变成了因为你习惯了思考和总结,因为你意识到书写是更好的思考,你就必须使你的想法成为文字。至此本和末就会各归各位,不再颠倒。

怎样做到长期写一个价值博客?也许有人会给出很多有趣有用的小技巧来提供动机和激励,譬如如何做SEO,如何鼓励读者留言等等,但是这些我都不想说,我只想说最最重要的,那就是:

让你自己成为一个持续学习和思考的人,并只写你真正思考和总结的产物,其他一切都会随之而来

就像那句经常被人传阅的话:只做你最感性的事情,钱会随之而来[2]。

这个方面的具体例子大家可以留意一下,随处可见,就不一一列举了。我想再重复一遍的是,千万不要碎碎念,我能理解每个人都想偶尔发发牢骚的冲动,但是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窗口:twitter,所以立即停止在你的博客上碎碎念,阅读博客的人希望得到信息而非噪音。如果实在忍不住想碎碎念的话,不妨换一下位置,这么来告诉自己:如果你看到别人博客来上这么一段,你会有兴趣看吗?

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怎样应对

即便上文给出了N条写博客的理由,但有时候只要一条不写的理由就会让人停止做一件事情。所以我特别加上一节“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怎样应对”,《影响力2》[3]第五章雄辩地证明,"Much of Will is Skill",意志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正确的方法,而非天生。

1)担心别人认为没有价值。事实上,你面临过的问题总会有人面临过,你独立思考了,别人没有,你的文章对他们就会有价值。当然,肯定会对某些人没有价值,他们早就知道了,但就算你再厉害,也总是有人比你更厉害,不能说因为这些原因就不记录你自己的想法了,你自己思考了之后理解得最深刻,就算有别人想过了,总有人没有想到的。况且,思考成了习惯,你的思考能力也会越来越强,你的文章也会越来越有价值。重复,无论你面临什么困难,总会有很多人同样面临过,于是你苦苦思索之后的结果,肯定会对很多人有意义

或者,你想通了之后觉得其实也很简单于是不愿意或者不好意思写了,但要知道,问题在想通了之后总是简单的,问题的困难程度不在于想通了之后还觉得有很多难,而在于从你觉得它难到你觉得它简单需要耗费多少思维体力,你耗费的时间越长,说明有越多的人最终还是没想明白(路越长走到底的人越少)。

最后,虽然我现在看一年前的文章觉得挺不成熟,但是如果没有那些不成熟的思考,也不会有现在更成熟的思考,我几年后看现在写的东西,还是会觉得不成熟。

2)担心想法太幼稚或者漏洞等等别人笑话。人非圣贤。正是因为单个人的想法总是有漏洞,才值得那出来交流(《书写是更好的思考》,讨论是绝佳的反思),被别人指出问题正是改进的空间,藏着掖着的想法永远不可能变得更成熟。

Much of intelligence is knowledge,有这么一个非常发人深省的经典心理学实验[4]:

将孩子们分成两组,通过给他们不同的阅读材料让一组相信智力是天生的,不可在后天改变的,另一组则让他们相信智力其实只是知识和技能的代名词,完全是后天习得的。接下来让他们做一组任务,那些被相信智力天生说的孩子,倾向于回避困难的任务,选择较容易的任务,这里的逻辑想必是这样的:如果做困难的任务,就增大了失败的几率,就在降低了自己在别人和自己心目中的智力的值。为了保护这个智力的值不被降低,应该避免那些有失败风险的项目。而另一组孩子则对于有挑战性的事情跃跃欲试,并且在失败的时候明显没有前者沮丧,因为失败也是学得新的东西,不管怎样都是“智力”的提高。

况且,只会批判乃至嘲笑别人的人是最不知道怎么建设的人,忽略他们。

3)得不到激励。这其实是个最无聊的问题了,只有写碎碎念的博客才会面临“激励”的问题。如果写自己的总结,写自己独立的思考,那么书写下来、理解通透、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鼓励。就算放在自己的私密笔记本里面也一样有成就感。况且,如果你真做到了书写 价值博客,那么绝对不用担心你的观点得不到传播,也许一开始会耗时长一点,但是这在任何事情上都是必要的处事阶段,Gmail小组的核心人物、FirendFeed创始人Paul Buchheit,和编程界名博Coding Horror的博主Jeff Atwood都曾经感叹过:Overnight success takes a long time (1,2),不过对于价值博客来说,现在网络上的聚合类服务这么多,机器的、人肉的、半人肉的都有,情况又要好得多了,而且我相信情况还会越来越好。

4)写不出来。这个问题也比较无聊,思考本身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情。长期订阅我的博客的朋友知道我一般发文频率在一个月三五篇,实际上有不少次我个把月也不发布文章,原因很简单,要么是有手头的事情要处理思考的时间被压缩了,要么是遇到比较大或者比较困难的问题需要长时间的思考和积淀,没有关系,如果没有想清楚就再想想,爱思考的人和不爱思考的人有一个本质区别,前者在生活中总是挂着几个问题在大脑中,它们时常都会冒出来骚扰你一下,让你琢磨琢磨,不爱思考的则是没是不主动想问题,遇到问题还要先想想是否能找捷径(找人帮忙)解决。

无论如何,不用急于求成,在一个主题上深入下去思考,总能挖到别人挖不到的角落。你能让一个问题在大脑中停留的时间越长,就越是能够发现新的东西,一般来说,我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我会让他在意识或潜意识中待短则一个星期,长则一个月(视问题大小而定),利用走路吃饭的时间琢磨(我发现很多我佩服的人也都有这个习惯),有时即便已经想通了写下来了发出去了,大脑仍然还是会去回味问题,还没有把它撤出潜意识,然后看到某篇文章或某本书的时候忽然又有所新的感悟

能够把问题长时间停靠在潜意识中是一种技能,能够带来很大的好处,停留时间越长你越琢磨得透彻,比别人看到的就越多。我们必须要带着问题的眼睛看待事物才能发现新的视角,否则就会出现视而不见效应,别的不说,广为人知的例子是阿基米德的“尤里卡”,如果不是长时间琢磨着一个问题,一直把它放在思维中,是不会从洗澡领悟到“排水测体积”的,否则他洗了那么多年澡怎么不早发现呢?[5]

所以,如果你习惯了思考问题,就总会有东西写,先有思考,然后又总结,然后在总结中进一步思考。

当然你也可以试试把不成熟的想法写下来,试图整理成条理清晰的文字,然后看看能否在整理的过程中走得更远。这往往是可行的。比如这篇文章在我的简记里面原本其实只有三行字(包括大约十来个备忘的关键词),而最初在我的大脑里面其实只有一个走路时冒出来的问题——为什么要写博客?

[1] 你可以看一下我收藏的一些精彩主题。

[2] 尽管我并不完全同意这句话本身,但它这种解决问题链上更基本环节的问题的精神是我赞同的。

[3] 《影响力2》这个名字起得很聪明,其实它并不是《影响力》的作者写的。

[4] 我忘记了这则时间的出处了,但实验的精神记忆犹新,哪位同学记得原始出处的麻烦提醒我一下。

[5] 对于阿基米德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是有争议的,毕竟几千年久远的事情谁弄得请呢。但是故事的道理是很本质的,我们平时也经常有类似的体验,加上阿基米德的“尤里卡”实在太出名了,所以我相信用用也不妨。

原文地址:为什么你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写博客

最后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