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
作者|subond
日期|2017年06月23日
这是一篇读书笔记,文章来自万维钢的《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原文标题为”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
刻意练习,英文名称是“deliberate practice”,这个概念的是最早由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提出的。文中,万维钢对”刻意练习“进行了四点总结:
只在“ 学习区”练习;
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 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 重复练习;
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 有效的反馈;
练习时注意力必须 高度集中。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很多人认为“功夫在诗外”,认为提升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一个人成为任何领域高手的关键。殊不知,陆游在这句诗的前面还有其他内容。原诗如下:
《示子遹》 文|陆游 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 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 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 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从"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可以看出,如果你想成为科学家,或者任何某一领域的高手,你就应该好好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寻求更高的技能。学习任何领域知识,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没有基础理论知识,不可能达到高屋建瓴的高度。
而刻意练习,就是不断提升我们水平的重要手段。
只在“学习区”练习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
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在受训练者的学习区进行,它具有高强度的针对性。训练者必须随时了解自己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进入下一个困难的。学习区的学习,是指要学习的某些知识或技能,不在我们原有的知识以内,但是思考或练习之后,仍然可以接受的知识或技能,即 N+1的过程。N代表原有的知识,1代表新知识,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做小幅度的前进。
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
持续进步的关键就是持续地在“学习区”做事,当我们把一件事练熟以后,我们就会把这件事“自动化”。但是如果所有的事情都“自动化”化,那么就意味着我们又进入的“舒适区”。因此,一定程度的“自动化”非常有用,但是“自动化”到不管不顾的执行则是错误的。
脱离舒适区,需要强大的意志力,甚至是一个修炼,但是,这也是一个很好的 生活的目的。例如,每年扎克伯格的自我挑战:2009年是每个工作日戴领带;2010年是学习中文;2011年是只吃自己杀死的动物,2012年是重新开始写代码;2013年是每天认识一个新朋友;2014年是每天写个表示感谢的便条。所以,世界上有一帮人,他们一天不进步就难受。
掌握套路
接下来,就是刻意练习的最关键的部分,即基础训练。基础训练的就是 学习套路(就是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 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 重复练习)。
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绝非是零散的信息和随意的动作,它们大多具有某种“结构”,这些“结构”就是套路。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工作能力主要依靠两种记忆力:“短期工作记忆”和“长期工作记忆”。“短期工作记忆”与逻辑推理,创造性思维有关,很难再短时间近提升,类似电脑的内存;而“长期工作记忆”则存储了我们的知识和技能,类似电脑的硬盘。
关键在于,长期工作记忆并非是杂乱无章、随便存储的,它是以神经网络的形式运作,必须通过训练才能存储,而且聚具有高度的结构性。心理学家把这种结构称为“块”(chunks)。
【一个人如果想要获得长期工作记忆,必须锻炼两种能力:存储速度和提取速度。存储速度,是指一个人接受新知识的程度。总体来讲,如果一个人的知识量越大越容易理解并接受新知识,新知识越容易与原有知识建立某种联系;提取速度,是指在运用某种知识时,一个人能够调用其原有知识的程度。提取速度的核心在于重复训练。当一个人多次调用某个知识的时候,那么下一次调用这个知识的速度也会相应的得到提升。】
专家做的事情,就是使用有限的短期工作记忆,去调动自己几乎无限的长期工作记忆。而刻意练习,就是在大脑中建立长期工作记忆的过程。
两种套路
对于脑力工作者来说,水平的高低关键要看掌握的套路的多少。以量取胜的套路通常是容易掌握的。关于人脑是怎样掌握技能的,文中提到两个理论(神经网络的形式和髓鞘连接的形式),但是无论哪个理论,均支持这样的结论:
技能是人脑中一个硬件结构,是“长”在人脑中的。
这意味着如果你能打开大脑,你会发现每个人脑中的神经网络结构都不一样。技能很不容易获得,一旦获得也很难抹掉。
将技能套路“长”在身上,关键在于两点:
必须进行大量的重复训练
训练必须有高度的针对性
基本功
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表明,基本功是最重要的,甚至许多竞赛性质的运动都强调队员对于基本功的练习和专项训练,更有甚者,“一个高水平的美式足球运动员只有1%的训练时间是用于队内比赛(一部分原因是怕受伤),其他的时间都是用于各种相关的基础训练。”所以,磨刀不误砍柴工,基本功就是这样重要。
重复!重复!再重复!
想要把一个动作套路,一个技能,哪怕仅仅是一个生活习惯,甚至是一种心态,“长”在大脑之中,唯一的办法就是 不断重复。【也就是,之前所说的不断地提高知识的提取速度】
高度针对性
对于练习来说,你想要学什么就应该练什么,功夫就在功夫 上。训练必须要有针对性,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必须一切从实战出发,且有明确的每次训练要完成的目标。
随时获得反馈
人好多情况下会高估自己的知识。而反馈恰恰可以帮助了解我们自身在知识和技能上的不足,进而增加相应的训练,所以,一定要有反馈。其次,反馈还一定要有“即时性”。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在训练中以旁观者的身份提供即时的反馈。
刻意练习不好玩
学习时间长不等于用功。“刻意练习”概念的提出者埃里克森领的的小组研究表明,决定性因素不是学习时间,而是学习环境。
刻意练习不好玩。它要求联系着调动大量的身体和精神资源,全力投入。如果你觉得你在享受练习的过程,那你就不是刻意练习。
所以,”一万小时“是个误导人的概念。练习时间的长短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关键是你"刻意练习"——哪怕仅仅是“单独练习”——的时间。只有建立在刻意练习的基础上,总的练习时间才有意义;只有单独练习才能快速进步。
刻意练习中没有“寓教于乐”的概念,正如钱文忠所说,学习从来都是快乐的,这个过程一定伴随着痛苦。
如果你想学点知识,最好的办法是找本书——最好是正规的教科书或者专业著作——然后老老实实地找个没有人的地方坐下反复读,而且还要自己整理笔记,甚至做练习题获得反馈。如果你坚持不了8分钟,你不适合学这个。
刻意练习是个科学的方法,值得我们把它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去。
谁愿意练习一万小时
如果你想出类拔萃,那么你要参与的这场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个零和博弈——你想赢就意味着有人要输,你拿到这个位置就意味着有人拿不到这个位置。这个博弈没有双赢。
想要成功,就得练习一万小时,但考虑机遇因素,即使你练习了这一万小时也未必能成功,这其实是一场赌博,是一个 “孤注一掷” 的游戏。当然,一般人用不着孤注一掷地刻意练习,但是还是需要一点刺激才能练下去,因为只要是有用的练习都不好玩。
在练习过程中,设定一定的奖励机制可以很好的达到练习的效果。虽然奖励机制面临“要我练”怎么也比不上“我要练”的质疑,但是有这个基本事实——与刻意练习有关的理论并区分“要我练”和“我要练”,你只要按要求练了就行。毕竟练完之后的进步,“长”在你的身体里。无论如何,设定一个具体的阶段性目标并且按照这个目标努力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那么,到底有没有人,不需要别人监督“要我练”,而完全是自己“我要练”呢?有!那就是基因与兴趣。兴趣是真的,有人对某一领感兴趣,别人觉得很枯燥,他们就乐此不疲,人跟人有着本质的区别。
学习一个技能的初期,智商可能是决定性因素。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兴趣的作用可能就越来越大,因为兴趣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谁能坚持下来。
真正能决定一个学生进步幅度的不是智商,而是内在的动力和学习方法。既然兴趣是如此重要,最好的早期教育就应该是先慢慢培养兴趣。如果能够建立起兴趣,我们希望这个兴趣能在练习过程中,随着练习者能力的提高,练习难度的增大,而越变越强。在理想的情况下,这应该是一个 正反馈。
关于基于与兴趣的最新研究
科学家多年以来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到底人的哪些特征是天生的,哪些特征是受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的?这种研究进行了几十年,科学界的共识是,先天因素远远大于后天因素。
首先,任何一种能够测量的心理特征,包括智商、兴趣爱好、性格、体育、幽默感,甚至爱不爱打手机,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天生的
其次,后天环境对智力和性格的影响非常有限。先天因素是主要的,后天因素是次要的。
最后,一个针对两岁儿童的研究发现,越是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基因对孩子的影响越大;越是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越大。
最后更新于